本网讯 7月6日至7日,由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时珍实验室主办的王琦书院湖北分院成立大会暨王琦书院第十二期万博水晶宫培训、王琦书院湖北分院开班典礼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举行,名师云集,共襄盛举。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湖北时珍实验室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湖北时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时珍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邬堂春,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田金洲,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梅国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岐黄学者、王琦书院湖北分院特聘教授商洪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王琦书院湖北分院特聘教授彭金咏等受邀为学员授课,聚焦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共话中医药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湖北时珍实验室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湖北时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琦:成为有理论产出的中医临床大家 促进中医学与历史同进共存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湖北时珍实验室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湖北时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琦以“潜心原著深耕处,不尽源头活水来——读清任书、用清任方、弘清任说”为题作报告,围绕清代名医王清任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及理论创新进行系统讲解。
读清任书,留中医之种子。王琦院士指出,王清任秉承“治学严谨、谦虚务实、格物致知、敢于质疑、系统学习”的治学精神,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通过梳理总结、反思提炼,撰写出经典著作《医林改错》。“中医主体思维是中医的种子。书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员回归中医本源,通过阅读中医经典,感悟历代医家提供的大量理论与临床经验,留下中医的种子,服务于现代临床,使中医学在历史的更替中保持生命的张力。”
用清任方,扩大中医药的临床运用范围。王琦院士认为,王清任倡导业医者当明脏腑;在理论上重视气与血的关系,发展气血理论;在治疗上将活血化瘀与补气活血同用,临证时随证治之,丰富中医治疗学;在用方上基于无形之瘀血理论的创新,为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名方治疗现代心血管、血液等系统疾病的治疗拓展了思路。王琦院士列举了自己运用王清任方治疗现代临床疾病的案例,阐明了如何精准遣方用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
弘清任说,成为有理论产出的中医临床大家。王琦院士在理解运用王清任的理法方药的基础上,提出中医体质学说中的血瘀体质和“瘀阻脑窍”理论,扩大运用活血化瘀方的范围,如利用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前列腺增生,当归芍药散治疗特发性水肿等,对王清任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传承与创新,对全面认识王清任的成就,系统研究王清任的学术特点,深入挖掘王清任的学术精华,科学评价王清任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医学发展史就是继承创新的历史,没有继承,历史就要断裂,没有创新,历史就不能延续。”王琦院士号召大家做有理论产出的中医临床大家,守住中医的魂和根,让中医学与历史同存共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时珍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邬堂春:瞄准国家需求 建设公共卫生科研新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时珍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邬堂春以“守护人类健康,共享美好生活”为题作报告,提出预防医学研究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扣环境与健康主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建设公共卫生科研新高地。
“许多慢性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早期健康损害发生可预防、可逆转。发现疾病的重大病因、减少过早死亡,是预防医学的根本目标。”邬堂春院士指出,疾病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年龄、性别和遗传等为不可改变因素, 环境影响、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为可改变因素。慢性病的病因多、发病时间长,获得高级别证据,需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长时间随访的前瞻性队列和RCT研究。
邬堂春院士介绍了其团队在新发传染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带来的巨大效果。团队通过涵盖中国10个地区51余万居民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了家用固体燃料产生的空气污染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是急需控制的重大环境病因,并提出改用清洁能源和有效通风的预防措施,为中国乃至世界加快普及清洁能源、改灶通风提供了科学证据。此外,团队围绕体重和腰围的联合变化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开展研究,证实体重变化值与全因死亡风险呈U型剂量-反应关系,发现与体重腰围保持稳定的人相比,体重降低腰围升高的人全因死亡风险最高。
邬堂春院士倡导,为保持人体健康,应保证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时间。“我们希望,用科学研究找出影响健康损害的因素,通过科学普及让老百姓知道如何健康生活,晚发病、少发病,甚至不生病,延长寿命、拥抱美好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田金洲:中西医结合 打造中国式高质量医疗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田金洲以“中西医结合,打造高质量医疗服务”为题作报告,系统追溯中西医结合的历史,通过列举中西医结合领域杰出专家及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指出中西医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推动中西医结合,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与健康需求同步。田金洲院士以脑卒中为例,利用多重数据分析,阐明了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治疗费用的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的需求就是前进的方向。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医务工作者,不断保持和提高人民的健康状况,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与技术进展同频。“实现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必须聚焦突破关键指标背后的技术瓶颈。”田金洲院士介绍,以脑卒中治疗现状为例,5年复发率、3个月患并发症率、致残率和1年病死率是关键指标。疗法的有效性应以关键指标的下降为直接证据,从而确保治疗手段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与科学信念同理。田金洲院士指出,要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一是系统传承,健全诊疗体系,挖掘和整理中医药的经典宝库,建立融合中西医优势的医疗模式,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二是技术创新,实现知识迭代,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提高传统医学活力;三是模式整合,发挥集成效益,实现医疗效果的最大化;四是数智赋能,提高诊疗时效,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疗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发挥免疫力评估、干预和重建在疾病诊、防、治、养中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以“人体免疫力:解码、评估、干预与重建”为题作报告,分享了免疫学的科学前沿及其在医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吴玉章院士指出,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和生物高技术产业三大支柱推动了医学与生物技术的飞跃。其中,基础免疫学以其知识的快速迭代为临床医学和生物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临床免疫学则通过提供高度特异性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手段,开创了免疫治疗的新纪元;在生物高技术产业中,免疫学日益占据核心地位,成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免疫力本质上是一种‘无病无关、无力不康’的自稳机制。”吴玉章院士强调,T细胞与胸腺是免疫力强弱的关键,胸腺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衰老,T细胞生成减少,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易感性。胸腺功能衰退所触发的慢性炎症,形成了“外周免疫耗竭”与“中枢免疫耗竭”的恶性循环,成为当前全球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破解免疫力复杂性与临床挑战,吴玉章院士团队牵头开展人类免疫力解码计划(HIA计划)。该计划深入组织、细胞、分子及基因层面,实施连锁解码策略,旨在阐释临床中“同因异果、同病异证、同治异效”的谜题,不仅促进了免疫力的定量评估与分级诊断,还开辟了康养与疾病伴随诊断两大亚领域,为精准医疗开辟了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吴玉章院士指出,优化抗原设计与挖掘最优预存免疫两大策略,将显著提升免疫应答的效能与持久性。三代技术与5+X场景运用的免疫力重建新策略,将引领精准医疗新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胸腺组织芯片体外制造技术、器官体外培养技术及前沿的3D打印技术等,能更好应对多样化适应症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梅国强:遵仲景 法《内》《难》 本临证 重传承
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梅国强以“五苓散临证思辨录”为题作报告。“五苓散是临床常用的方剂,为什么要讲,有什么值得讲?”梅国强教授以设问引入,系统讲解了五苓散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以及在长期临床过程中对五苓散灵活运用的思考,并列举六个方面的病案,强调临证过程中,须立足中医经典,拓展经方运用范围。
遵仲景。梅国强教授立足《伤寒论》,从第71条五苓散证的“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入手,从太阳蓄水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剖析,学习张仲景用五苓散以化气行水,治疗太阳蓄水证、水痞证、水逆证等,并与茯苓甘草汤相鉴别。
法《内》《难》。梅国强教授在《伤寒论》五苓散证的基础上,引经据典,基于《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列举膀胱作为“州都之官”,其主要功能为“藏津液、司气化”,其病变为津液输布失常、小便不利等,并以津液之“不藏”与“不出”引发思考,拓展了五苓散的运用思路。
本临证。梅国强教授结合其长期临床实践,将运用五苓散治疗的病案加以分析,列举周身浮肿、饮水后身热汗出恶风寒、饮水后心下痞、“水痞”与“水逆”之辨、恶寒汗多小便不利、腹泻等六个方面的常见病、疑难病,深入阐释了五苓散的灵活运用。
重传承。梅国强教授将五苓散的运用思路、拓展运用思维,以及长期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将六十年来潜心钻研《伤寒论》学术的历程娓娓道来。“每位患者的病情都是不一样的,只有根据病情具体表现决定用药方案,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施治、药到病除。这也是中医药传承千年的精髓所在。”梅国强教授寄语学员共同探索中医药的奥秘与魅力,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岐黄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王琦书院湖北分院特聘教授商洪才:数智融合 赋能中医诊疗高质量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岐黄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王琦书院湖北分院特聘教授商洪才作题为“由数生智——数智融合赋能中医诊疗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商洪才教授指出,当前中医药处于加速振兴发展阶段,面临优质中医诊疗资源扩容、下沉的迫切需求,单纯的证据发展难以支撑医疗资源下沉。对此,应采取“进、守、先、后”的发展策略,即在新方法中的进取;对传统原创理念的坚守;勇于尝试,敢于争先;后效验证,全程论证。
商洪才教授强调,传统中医以其独特的司外揣内、疗效为本的诊疗理念,奠定了中医药行业的坚实基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在循证中医阶段,商洪才教授指出,通过规范证据的使用,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实现了可复制性和可预测性的飞跃。这不仅提升了中医药的科学性,也为其在更广泛领域内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商洪才教授对数智中医寄予厚望,他认为,数智中医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通过数智融通的方式,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治疗效率和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诊疗服务。这将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数为智之首,智为数之使。”商洪才教授特别强调了“数”与“智”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的“数据筑基”和“智慧引航”理念,为中医数字化诊疗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确保诊疗数据的可靠性与规范性,并推动智能工具在中医药诊疗中的广泛应用,中医药将更好地融入现代医疗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针对基层中医数字化诊疗的推广问题,商洪才教授提出了具体而可行的建议。他主张在尊重中医传承发展模式的前提下,发挥名中医的引领作用,通过远程诊疗等方式带动基层医师的诊疗能力提升。同时,建立患者画像与随访队列,进行规范的数据采集与证据评价,以提升基层中医的诊疗质量。此外,利用现代化“四诊”装备打造移动的中医诊室,将为基层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王琦书院湖北分院特聘教授彭金咏:探索药物治疗新靶点 加速创新疗法研发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王琦书院湖北分院特聘教授彭金咏以“调控缺血性心肌病的新型药物作用靶点和天然活性先导物的发现”为题作报告,分享关于缺血性心肌病疾病机制和药物开发的研究与思考。
彭金咏教授介绍,当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肌病的高危因素包括不健康饮食、抽烟、肥胖、基础病、遗传因素、寒冷刺激、压力和不良情绪等。“每个人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他指出,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相关,如细胞凋亡、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自由基、细胞自噬、铁死亡等。课题组聚焦缺血性心肌病的药物开发研究,通过药物作用靶点调节相关通路,修复和重新功能化受损的心脏,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以满足临床实践需求。
“前期靶点的筛选十分重要,利用好高通量技术筛选出差异基因,才能有的放矢。”彭金咏教授课题组通过目的circRNA筛选与验证、ceRNA分析、circRNA-miRNA-MRNA轴验证、体外研究、体内研究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证实circMIRIA可成为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新型药物作用靶点,同时发现LncRNA AK156373、SIRT5有望成为调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作用靶点。
彭金咏教授指出,除基因调控外,如何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先导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是制约研究瓶颈问题之一。课题组以商陆皂苷甲、大黄酸、薯蓣皂苷、雷公藤红素、血性心肌病等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活性、分子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活性物质具有抗心肌梗死作用。他表示,希望通过科学探索与技术革新,能够真正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人民健康福祉贡献重要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