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引领 >> 正文

中医药正青春!万博水晶宫师生医护员工收看《中国中医药大会》 反响热烈(一)

2023年12月28日 18:14  

本网讯 12月2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播出。节目共十一期,每期90分钟,按照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脉络,以中医药为人类贡献的科学价值和文化特点进行内容架构、布局谋篇,用亲切动人的语态、国际化的视角,全面、立体呈现中国中医药之大医、大德、大智、大美,深入挖掘中医药的历史渊源,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生知识。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认真部署,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发布通知,各二级单位党组织组织师生医护员工收看,节目在师生医护员工中引起热烈反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用矿物学学科带头人、稀缺中药材种苗基地建设负责人、药学院黄必胜教授: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它包含了传统,又折射着现代,连接过去,也面向未来,在今天依旧散发着迷人魅力。节目展现了最新的研究视角和历史传承,为中医药未来事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作为中医药人,应积极收看每期节目,从前人和今人的智慧中吸取养分、提炼知识、思考问题,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基础医学院邹小娟教授:中国中医药大会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深情相拥”的大会,展示了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节目中提到的《天回医简》的出土,极大丰富了中医学四诊的内容。《天回医简》中记载的“五色脉诊”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是构建中医脉诊方法的理论基础,使散失已久的扁鹊学派医学经典重现于世,在中华医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莫亮波:寻千年医脉,品中华智慧。中医药文化是绵亘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健康作出的伟大贡献。作为中医药高校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培养更多信中医、懂中医、用中医的中医药创新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教务处副处长张智兵:节目从中医“望闻问切”引入,带领观众了解中医四诊法的诊疗智慧,让我深刻感受到“赓续数千年,中医正青春”的传统文化魅力。节目集结近百位权威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文化学者,探寻跨越数千年的中华医脉。中医药为人类贡献的科学价值和文化特点,真正诠释了“医之大者,为国为民”。

基础医学院教授陈会敏:“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两千多年的劳动实践,中国人民智慧凝聚成中医药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蕴含着中国哲学智慧和文明精华。中医药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辨证论治”“大医精诚”等医学思想和方法论,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作为一名中医药人,我们更应坚定中医药自信,树立大健康的理念,矢志不渝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检验学院教授李玉桃:节目邀请了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维度对中医的基本理念进行全面丰富的阐释。例如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从天文学角度探讨“五色”,中医专家于智敏带来更多中医历史的专业观点。节目中展示的中医药创新成果,让我倍感自豪。我们要吸收其中关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好思路、好方法,助推事业发展。

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思乐: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医药文化,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强调要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中国中医药大会》节目正是贯彻落实方案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医药人,我们感到欣慰感动,希望能打造更多中医药文化品牌,助力公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为中医药发展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

黄家湖医院主任医师万运方:收看了《中国中医药大会》的直播,我深受启发,对中医“天人合一”理念,以及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食疗法等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将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更好吸收运用这些好经验、好方法。

中医学院副教授林连美:《中国中医药大会》以“医人、医典、医案、医方”为切入点,通过演播室科技+艺术创新形式,向民众呈现中医药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精华,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春天。“望闻问切”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纲领,是每个中医专业学生及中医师应掌握的方法。节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何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针灸骨伤学院副教授张晓明:节目第一期,三位青年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没有面见患者的情况下,根据患者舌象等信息准确判断出患者的体型、生活饮食习惯,让患者由衷感叹中医药的神奇,更让我们中医药人感到自豪,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信心倍增。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继承发扬。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药的价值和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重视。

药学院副教授刘丹:博观约取、扎根人民、关切时代,节目让我深刻领略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科研工作者,将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医药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护理学院副教授王云翠: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将整体观和辨证观有机整合,体现了中医智慧。节目中虚拟的“药葫芦”,除幻化出《黄帝内经》《天回医简》《扁鹊行医》画像石等珍贵文物,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更蕴含着“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病痛”的医德医风,鼓励我们践行医者仁心的医学誓言。

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肖勇:《中国中医药大会》首期应用虚拟“药葫芦”幻化中医经典著作,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魅力,这其中关于中医药智慧化、中医药信息化、中医药数字化的理念传达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励着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深耕研究方向,夯实中医药信息标准数字化底座,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中医药,开展中医临床大数据知识工程研究,加快激活中医药数据要素价值,构建数据化、知识化的中医临床诊断、干预与评价模型。

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守正创新,才能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我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守护中医药的“本和源、根和魂”,完善中医药保护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提升科研能力,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传承人队伍,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让中医药在服务人类健康、健康中国建设中更好展现智慧。

体育健康学院副教授姚荣奇: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既连接过去,也面向未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节目中介绍的中医智能四诊仪,已应用于我国航空空间站,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评估航天员的健康状况,为航天事业贡献着中医药智慧。古老的中医药具有“年轻”的基因,我们要发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做中医药文化传播者、践行者,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延伸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魏丽芬:《中国中医药大会》探寻跨越数千年的中华医脉,深度解码中华文明,以国际化的视角,深入浅出地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传递健康养生知识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将中医药文化精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融入课堂教学,把“四个自信”讲深、讲透、讲活,培养好优秀中医药人才。

离退休教职工王鹏:收看《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一期后,顿时百感交集,兴奋莫名!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隆重推出,大力弘扬振兴中医药文化,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医药这株千年古树已绽放新芽。“赓续数千年 中医正青春”这句继往开来的醒目口号,昭示着中医药这一国之瑰宝,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仅是过去时,更是将来时。中医药的春天,就在眼前!

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英杰:首期《中国中医药大会》中,通过科技赋能,将中医药典籍文物数字开发,对中医药的内涵进行科技化、时尚化、生活化表达,让中医药走出隐秘的角落,走进大众视野,打造出高品质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我将进一步融会贯通,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文献服务、阅读活动、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积极探索“体验式、沉浸式”活动模式,促进图书馆文化育人工作。